课程代码: | 课程名称:硬笔书法 |
课程类别:B | 课程属类:艺术类 |
课程学分: | 计划课时:30课时 |
教学组织:集中进行 | 适用对象:硬笔书法爱好者 |
先修课程:无 | |
课程部门:创意学院 | 教 研 室:教务处 |
制 订 人:刘娟(小) | 批 准 人:教务处 |
第一部分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
一、课程的性质与任务
《硬笔书法》课程是一门综合性、实践性很强的课程。本课程是提高学生基础素质的一门课程,共30学时,是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共享选修课程,培养学生书写及鉴赏、审美能力的、具有很强的人文性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用理论指导实践,以训练为主的课程。采用教、学、练三者结合以练为主的教学方式。本课程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、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,提高学生的实际书写能力。
第二部分 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
一、设计理念
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和相关技能的培养、教育和训练,以国学教育为背景,提高学生自身民族文化修养和气质,强化从字体美学入手,培养以中国书法的规则审美为意识,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自律素养。让学生掌握书法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实际书写能力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,教学中以理论结合实践而重实的原则进行,力求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。更好地为其专业学习和今后的职业发展服务。
二、课程设计思路
根据《人才培养方案》的要求开设本课程,共30学时。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以使学生掌握硬笔书法的学习方法和提高实际书写能力、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为目标,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,理论与实践相结合,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。
第三部分 课程目标
1.了解硬笔书法特点,不同书体书写方法,掌握楷书的基本点画及书写技巧,能够按规范的书写姿势和执笔姿势进行指定字体读帖、摹帖、临帖书写,并进行简单的书法作品创作。
2.通过硬笔楷书练习及不同书体作品赏析,提高学生的书写能力,提升学生对书法作品的鉴赏能力。
3.培养学生持之以恒、严谨认真的学习品质,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,为学生今后学习和顺利就业创造良好条件。
一、总目标:
本课程教学的总目标为:通过学习,使学生掌握硬笔书法的基本知识,掌握硬笔书法的学习方法和楷书的书写技巧,能练就一手过硬的楷书基本功和较强的行书能力。
二、分目标
(一)职业知识目标
通过学习,掌握硬笔书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,使汉字书写达到规范化;
熟悉各种字体的特点,掌握硬笔书法的学习方法。
(二)职业能力目标
通过学习,提高学生对硬笔书法学习的兴趣,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,掌握硬笔书法的学习方法和楷书、行书的书写技巧,书写能力有一定的提高,达到写出字好辨认、端正、美观、快速、具有一定的艺术美的程度。练就一手过硬地楷书基本功和较强的行书能力。
(三)职业素质目标
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书法艺术,增强民族凝聚力,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。
第四部分 教学内容及标准
一、教学项目一览表
教学项目 | 工作任务 | 学时(理论+实践) | ||
硬笔书法概述 及学习方法 | 概述 | 1、书法的基本概念 | 2 | |
2、如何欣赏书法 | ||||
硬笔书法工具与书写要求 | 3、书法练习的基本姿势(身体姿势与执笔姿势) | |||
4、运笔的基本技法 | ||||
5、书法练习的方法 | ||||
硬笔书法的楷书练习 | 1、横画的写法(长横、左尖横、右尖横) | 2 | ||
2、竖画的写法(悬针竖、垂露竖、短中竖、曲头竖) | 2 | |||
3、撇画的写法(斜撇、竖撇、平撇、短撇) | 2 | |||
4、捺画的写法(斜捺、平捺、反捺) | 2 | |||
5、点画的写法(左点、右点、竖点、撇点、挑点、长点、对应点、四点底等) | 2 | |||
6、钩画的写法(横钩、竖钩、戈钩、竖弯钩、卧钩、横折弯钩) | 2 | |||
7、折画与挑画的写法(横折、竖折、撇折,反折、斜挑与平挑) | 2 | |||
楷书结构原则 | 楷书的点画和用笔(重点、难点) | 1、楷书的结体原则(重心平稳、疏密均匀、点画呼应) | 2 | |
2、笔画与间架的关系 | ||||
3、横竖作主笔 | 2 | |||
4、撇捺作主笔 | 2 | |||
楷书结体 | 5、独体字 | 2 | ||
6、结体字 | 2 | |||
硬笔书法作品的创作与鉴赏 | 1、汉字发展成为书法艺术的历史必然性 | 2 | ||
2、书法作品的美感要素 | ||||
3、常见的书法作品的形式 | ||||
4、不同书体的欣赏 | ||||
效果评估 | 作业点评、成果展示、交流和评价 | 2 | ||
累计 | 30 | |||
二、工作任务及标准
综合任务 |
| 课程思政 |
工作任务 |
| 爱国教育/专业伦理/时政要素/工匠精神等融入教学的体现。 |
知识要求 |
| |
技能要求 |
| |
素质要求 |
| |
教学情境设计 |
| |
考核评价 |
|
第五部分 课程考核
表1:课程评价所占权重分配表
形成性评价(60%) | 综合任务1评价 | 15% |
综合任务2评价 | 15% | |
综合任务3评价 | 15% | |
15% | ||
终结性评价(40%) | 笔试 | 15% |
答辩 | 15% | |
课业报告 | 10% | |
合计 | 100% |
表2:综合任务评价表
学生姓名 | 考勤 | 综合素质 | 任务完成情况 | 小组评价 | 加分 | 合计 | ||
规范意识 | 合作沟通意识 | 踏实认真 | |||||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表3:实践活动评价指标及评分标准
评价指标 | 权重 | 考核评价要素选题的可行性 | 分项权重 | 得分 |
知识与技能 从开题和研究成果考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成果的创新水平或价值 | 30 | 选题可行性 | 6 |
|
开题报告(内容、任务、分工、进度安排、表述等) | 12 |
| ||
研究成果 (成果的可靠度、成果的可信度、成果表达形式与内容、成果展示)以科学的态度获取结论和成果。 | 12 |
| ||
过程与方法(重过程、重体验,收集信息、选择信息、整理信息;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) | 50 | 成果的创新水平或价值 | 10 |
|
出勤率,活动记录的完整、及时性与真实性 | 10 |
| ||
现场答辩情况(语言表达、仪态仪表、应答能力) | 10 |
| ||
材料的规范与完整性 | 10 |
| ||
活动预期目标的达成度 | 10 |
| ||
情感态度价值观 (勤于动脑、勇于面对困难、团队合作精神) | 20 | 善于质疑、乐于探究、勤于动脑 | 8 |
|
勇于面对困难 | 6 |
| ||
参与性与合作性(包括态度、创意、责任心、意志力、合作精神、参与程度和交往能力等) | 6 |
|
第六部分 实施建议
一、教学建议
为了更好地实施本《课程标准》,提出如下教学建议:
本课程授课内容以讲授为主,讲练结合,教学中多结合例字、硬笔书法作品,及辅助性挂图展开,可播放一定视频课件。
1.教学设计
根据该课程标准,在教学实施前,明确课程实施的载体,制定课程实施具体方案,细化考核标准,确定评价方法。
本课程建议以临摹字帖为载体,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,采用教师示范引导与学生课堂练习相结合的形式,积极利用视频、图片、电视、网络、报刊杂志等丰富的教学资源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体,培养学生运用规范的书写姿势及笔法进行硬笔书法练习,感受中国硬笔书法魅力,提升对书法作品的审美能力。
2.教学方法
本课程建议采用鉴赏法、观察法、示范法、练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,运用网络或影音辅助视频资料、教学课件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,提高学生的实际书写能力。
3.教学手段
(1)硬笔书法教学适当结合软笔书法教学进行
(2)利用多媒体手段教学
(3)定期开展书法创作展
4.评价方法
评价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,要善于启发学生、组织学生开展评价,使学生他律变自律,培养学生的自主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。坚持评价主体、评价过程、评价方式的多元化。教师的评价、学生的相互评价、学生的自我评价相结合;个体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;突出模块考核的过程性评价。
二、教材使用建议
1.教材选取原则:教材应充分体现职业性、实践性、开放性和实效性的课程设计思想。
2.教材实训项目活动设计内容要具体,并具有可操作性。
教材:《书法教程》 主编:陈志强 于万里 出版社: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一版
本教材的特点:
1.本教材对书法历史的与文化进行了讲解,着重欣赏和偏重书法技能,在教学中可以练习书法,学习书法的技巧,了解祖国灿烂的文明史,欣赏优秀的书法作品几个方面结合起来。
2.结构安排合理,每周有讲授重点、练习重点,从笔画到结构、从单字到篇章,步步深入,循序渐近,教有所依,学有所循。
3.参考资料:
[1]《书法教程》,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出版
[2]《王羲之乐毅论楷书大字谱》,广西美术出版社,1998年1月出版;
[3]《颜真卿勤礼碑楷书大字谱》,广西美术出版社,1998年1月出版;
[4]《中国书法欣赏》光盘,南京音像出版社,2000年8月出版;
[5]《书法名家与名作赏析》光盘,黑龙江文化音像出版社,2002年10月出版
4.课后设练习,教练相结合。
配套教材:《司马彥楷书字帖》
指导参考书:《大学生硬笔书法基础》
教辅资料:历代书法大家作品碑文拓片及相关资料。
网站资源:https://www.freehead.com 中国书法网、
http://www.ybsftd.com硬笔书法天地
三、实训设备配置建议
需要的教学资源有临摹字帖、影音视频资料、教学课件等,教学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。本课程教学不需要使用校内外实践条件。
四、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
根据课程目标、学生实际以及本课程的理论性、通识性、人文性、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,本课程的教学应该建设由文字教材(包含理论知识与训练材料两部分)、课件、音像资料等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一体的配套教材,全套教材各司其职。以文字教材为中心,提供内涵不同,形式多样的学习支持服务,共同完成教学任务,达成教学目标。